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拖拉不自觉?培养孩子开放式大脑|好书一图读懂

楠悦读 楠悦读
2024-11-25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吧

本文字数8954,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点击【阅读原文】获取高清思维导图。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如何让孩子自觉又主动》。


作者丹尼尔·西格尔,国际知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全脑教养”提出者。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精神病学临床教授,哈佛大学医学博士。正念觉知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第七感研究所(Mindsight Institute)创始人。


著有《全脑教养法》《由内而外的教养》《第七感》等畅销书,且在脑科学、心理治疗和儿童教养领域不断有开创性的作品问世。


蒂娜·佩恩·布赖森,儿童与青少年心理治疗师,南加州大学博士,知名育儿专家。第七感研究所主任,致力于儿童教育及发展事业。执业临床社会工作者,拥有丰富的儿童心理治疗及家长咨询经验。


作者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内在火花,家长需要帮助孩子找到它并点燃它。可什么是孩子的内在火花?如何培养孩子的自驱力?怎样才能助孩子适应社会的同时,拥有内心的平和与快乐?


在本书中,全球知名脑科学家丹尼尔·西格尔提出,拥有“开放型大脑”的孩子更乐于探索和尝试,对世界有好奇心,善于从人际中获得乐趣,能够自行成长,最终收获充满乐趣和幸福的一生。


“开放式大脑”源自大脑中一种特别的神经回路,它能让孩子拥有四大关键特质:稳定情绪的平衡力、应对挑战的复原力、审视自己的洞察力、理解他人的共情力。


01为什么要构建开放式大脑


作者介绍说,这是一本帮助孩子主动对世界说“是”的书。它鼓励孩子们自觉主动地拥抱新挑战、新机会,拥抱现在的自己和未来他们可能成为的人。这也是一本帮父母和孩子塑造开放式大脑的书。


它还提出了一个小实验,就是你先用非常温柔、肯定和鼓励的声音说七遍“是”。再用严厉、拒绝、冷酷的声音说七遍“不”。你再回想一下自己刚才的感受,其实,当说“是”的时候,人的心态就是开放型的,就是接纳的、欢迎的、好奇的。而当人说“不”的时候,是拒绝的、反抗的、刻板的。


作者通过写这本书,希望孩子们都能够处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别人对他说“是”,他对整个世界说“是”。


1、两种大脑类型


作者提出了人的大脑的两种类型:一种类型叫开放式大脑,另外一种叫防御式大脑。


首先,什么叫开放式的大脑?有着开放式大脑的孩子的典型表现是灵活、好奇、坚忍,愿意尝试新事物,甚至愿意犯错。对于这个世界,对人际关系持开放的态度。这有助于他的社会交往,有助于他理解自己,培养内在指南针,并走向真正的成功。


而有着防御式大脑的孩子的表现是反应性的,恐惧、刻板、封闭,担心犯错,只关注外在成就和目标,不重视内在尝试和探索,他有可能获得荣誉和外在成功,但严格遵守传统,维持现状,变得擅长取悦他人,损害了好奇心和乐趣。


有着开放式大脑的孩子,就是属于我们说的既主动又自觉的孩子,而有着防御式大脑的孩子,通常就属于我们说的不主动、不自觉的孩子。


其实,各位家长在生活当中经常遇到的状态就是,孩子怎么催都不走,不停地迟到;孩子在赢球的时候“谢天谢地”,输球的时候就“毁天灭地”;或者说,如果不满足孩子的需求,他就躺在地上打滚,实在不行,就是想要跟对方拼了。这些问题,通常都是由所谓不主动、不自觉得防御型大脑所做出的决定。


2、生理机制


作者把我们的大脑分为,“上层脑”和“下层脑”。“下层脑”代表了大脑比较原始的部分——脑干和边缘系统,它们位于大脑中较低的位置,从颈部上方到鼻梁,我们称之为“下层脑”。它负责一些最基本的神经和心理运作,包括强烈的情绪、本能,以及一些基本的生理功能,比如消化和呼吸。


下层脑运转得非常快,大部分时候我们根本意识不到它在工作。在某些情况下,它会导致我们做出不假思索的冲动反应,因为本能的、低等的反应通常是自动的过程。出生时,下层脑就建好了。


而上层脑还在修建中,它负责比较复杂的思维、情绪和人际关系技能。上层脑由大脑皮层构成,大脑皮层是大脑的最外层,从前额延伸到后脑勺,就像半圆屋顶盖在下层脑上。有了上层脑,我们才能够提前做计划,能考虑后果,解决难题,进行多角度思考,完成和大脑执行功能有关的复杂认知活动。我们日常能够体验到的意识活动大多数都来自上层脑的心理过程。


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有两个很活跃的部分,一个部分叫前额叶,一个部分叫杏仁核。


杏仁核是人们在生物层面最先发育完成的大脑的部分之一,它主要负责打或者逃的判断。也就是说,它是控制人类原始本能的。当你走在森林里,突然蹦出一个大老虎,这个时候你就会呼吸急速,心跳上升,血压加倍。应该打还是逃?这个时候做决定的就是你的杏仁核。


前额叶相对杏仁核来说,发育得比较晚,成熟得比较晚。对于人类来讲,通常在二十岁以后,或者二十五岁以后,他的前额叶才发育完成。前额叶主要是跟情感、逻辑、推理、判断和好奇心有关系。对于人类而言,假如前额叶皮层不健康,这个人就会变得特别冲动、失控。


作者说,上层脑的前额叶负责所有与自觉主动相关的能力:具备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做明智决定和计划,能够调节情绪和生理状态,能自我洞察,能有共情力。这些能力是功能强大的前额叶充分发展的结果,它们代表了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和情商的本质。当前额叶发挥作用时,当整合形成时,人们就会觉得幸福、自在,与社会、世界紧密相连。


所以,当孩子情绪失控或无理取闹时,如果你想找个理由让自己耐心点儿,这就是理由——他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完成,他有时还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和情绪。


作为养育者,你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养育和爱孩子的同时帮助他们建立并强化前额叶。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提供开放式大脑的体验,这些体验有助于发展上层脑的各种功能,平衡下层脑的功能,由此塑造孩子的大脑,使它趋向整合。


也就是说,我们要避免杏仁核对我们的影响,构建前额叶为主的决策系统。然后去引导孩子得注意力,从而构建更丰富的神经元连接。


02如何构建开放式大脑


书中说,构建开放式的大脑需要掌握四大特质,分别是:平衡力、复原力、洞察力和共情力。而我们前面说的前额叶能够帮助我们培养这些能力。


这四大基本特质都是可以习得的能力,孩子每向开放式大脑的状态迈进一步,就会更接近平衡、坚忍、有洞察力和共情力的生活。而且,这个过程是循环的。开放式大脑会让孩子变得更平衡、更坚忍、更有洞察力、更有共情力。


1、平衡力


什么是平衡力?可以做到情绪稳定的能力,能够主动调节身体和大脑的状态。拥有平衡力意味着你能主动思考你的选择,做出明智的决定,且具有灵活性;意味着你在遭遇困境和难以应对的情绪时,有能力快速恢复平稳;意味着你能够控制自己的思维、情绪和行为,很好地应对棘手的情绪和情境;还意味着当你偶尔冲出容忍窗时,你最终会恢复平静。


那么缺乏平衡力会怎么样呢?年幼的孩子失去平衡可能会发脾气,乱扔东西,又打又踢或者乱咬。年龄大一些的孩子有语言能力了,会通过一些言语伤害别人或父母。还有一些孩子比较焦虑,会封闭自己或躲藏起来,把别人挡在外面,自己独自承受痛苦,严重的还会导致抑郁。


所以,作者说,不平衡的反应就像河的两岸:一边是混乱,另一边是刻板。而中间就是整合的平衡之河。平衡就是学会顺着中间的河流,做到灵活、适应、有活力、稳定、一致。


那么为什么会缺乏平衡呢?作者说,有很多原因,比如,年龄小,前额叶还没有发育完全,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和情绪;睡眠不好;疾病,比如心理障碍等等。


那么作为父母,首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去学会控制情绪。这有一点需要说明,在你帮助孩子获得平衡的过程中,自己首先要做到平衡。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本来孩子心情很不好,通过发脾气来发泄情绪,这个时候如果父母不理解孩子,反而去指责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变得更加无法控制情绪,所以,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拓宽”容忍窗“。作者说,有些孩子需要专业的干预,这对扩大他们的“容忍窗”,改善他们调节大脑和身体的能力非常有帮助。


什么是容忍窗?“容忍窗”是丹尼尔发明的词,指的是大脑的激活范围,在这个范围里我们能够很好地调节情绪和行为。超过容忍窗的上边缘,我们的思维会变得混乱;超过容忍窗的下边缘,我们会变得僵硬刻板。


比如,8岁的泰迪喜欢踢足球,比赛的时候如果他赢了,那么什么事都没有。但是如果他失误了,输了它就会情绪失控。泰迪会立马大发脾气,上层脑的前额叶失去了整合作用,下层脑杏仁核开始接管控制权。当轮到泰迪坐在场外观战,换其他孩子上场时,也会发生相同的情况。


泰迪缺乏自我调节能力,也就是平衡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能力,所以一点小事就会让他失控。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共同调节”帮助他们变得更加平衡。


作者建议,抱着孩子,安抚他们,认真倾听,感同身受,给他安全感,让孩子知道你爱他们。这样,先让孩子恢复平衡,然后再和他谈恰当的行为或将来更好地控制自己才有效。


第二,建立绿色区。我们有两个进化程度比较高的神经系统分支:


一是交感神经系统,它发挥着类似油门的作用,能让我们振作,提升我们的情绪和生理唤醒程度,比如让我们心跳、呼吸加快,增加肌肉张力,让我们能站起来活动;


二是副交感神经系统,它发挥着类似刹车的作用,能让我们平静下来,降低神经系统的唤醒程度,使我们呼吸减慢,肌肉放松。


当我们处于安全的环境中,这两个分支神经系统流畅地相互作用,我们一天中的各种状态主要来自它们的相互作用。


比如,若你下午开会时睡着了,你的副交感神经系统比较活跃;当你被堵在下班路上,感到沮丧而焦急时,或者当孩子惹得你心烦意乱时,你的交感神经系统比较活跃。


研究者斯蒂芬·波奇斯提出了多层迷走神经理论,该理论解释了神经系统的唤起如何影响我们的身体和社交系统。作者提出的三色区模型可以解释这一原理。


什么是三色区模型呢?三色代表,绿色区、红色区和蓝色区。当你的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达到平衡的时候,那么我们的状态就处于“绿色区”。它意味着我们处于开放式大脑状态,处于容忍窗内。当孩子处于绿色区,他们的身体、情绪和行为是可控的。


那么如果孩子在遇到不如意时,强烈的情绪会让他们失控,这意味着情绪的强度越过了他们的容忍窗。就到了红色区,孩子的自主神经系统进入了过度唤醒的状态,激发了强烈的应激反应。这时,下层脑接管了孩子的情绪和身体,控制了他的行为。


就会变得大发脾气,攻击周围的人,或扔东西,甚至同时把这些招数都使出来。比如:大喊大叫、身体攻击或言语攻击、颤抖、大哭、不合时宜地大笑等。


最后蓝色区。蓝色区的防御反应是沉默或晕倒。在蓝色区里,孩子对消极情绪的反应不是用行为去宣泄,而是自我封闭。也就是说,他不跟你大喊大叫,也不发脾气,他不理你了,变得沉默。


所以,作为父母,如果我们想让他们可以保持自我调节能力,能优雅而沉着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就要去帮助孩子变得更平衡。我们需要做的是当孩子心烦意乱时,帮助他们回到绿色区。怎么帮助孩子回到绿色区呢?找到平衡有效点。


第三,找到平衡有效点。就是与孩子建立联结,陪着孩子一起经历困苦,给予理解和支持,允许他们自己去感受并成为问题的主动解决者,发现自己的能力有多大。


比如,孩子和小朋友吵架了,很伤心。这个时候父母要去理解孩子,你可以说:“妈妈知道你很伤心,妈妈理解你的感受。”你跟小朋友吵架是为什么呢?是谁的原因呢?这个时候孩子就会去反思,是谁的问题。如果是自己的问题,你就需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果是对方的问题,那么你可以鼓励孩子去解决问题,找小朋友去聊一聊。


第四,自由玩耍。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就是学习的过程,是不受批评或威胁的,他会去探索自己的想象,这个时候就是开放式大脑的活动。


它能发展认知能力,提高语言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还能促进其他执行能力,比如计划、预测及适应能力。玩耍还能促进大脑整合。当孩子玩耍的时候,他们的社交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甚至语言表达能力都会提高。


所以,作为父母不要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而是要留给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这样做可以让孩子感受外面的世界,与别人建立友谊,从而学会平衡。


还有一点,就是让孩子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因为没有充足的睡眠,各种大脑和身体机能都会受损,比如专注力、记忆力、学习、保持耐心和灵活性的能力,甚至我们吃进去的食物都得不到正常的加工。


而且当孩子睡眠不足时,他们更容易冲动,更容易失去平衡,更缺乏复原力。这就是为什么当孩子提出去朋友家过夜的要求时,你会隐隐担心潜伏其后的暴躁脾气。


那怎么保证孩子的睡眠质量呢?要避免5点:


1.安排太满的日程表;


2.混乱或嘈杂的环境;


3.父母的工作时间。就是父母要安排好工作时间,回家晚了意味着辅导孩子作业的时间就会推迟,这会影响孩子的睡眠;


4.临睡前的较量。比如,孩子不想睡觉,不要吵孩子,而是要建立温馨的氛围,让孩子在安全、放松的环境下睡觉;


5.没有足够的“减速”时间。就是给孩子过渡时间,慢慢入睡。


2、复原力


前面我们说了帮助孩子恢复绿色区,那么我们接下来说说如何帮助孩子扩展绿色区。复原力与重回绿色区有关,它代表恢复的能力,从混乱或刻板状态恢复到容忍窗内的平衡状态。


请问:当孩子出现令人讨厌的行为时,最好的应对方式是什么?很多父母认为我们的目标是消除讨厌的行为,让这些行为停止或消失。但是,行为即沟通。孩子的行为问题其实是一个信号,是孩子在告诉我们:“我需要获得相应的能力,现在我还做不好,我需要帮助。”


因此,当孩子的行为或情绪出现问题时,我们不应该仅仅关注消除不良行为或红色区的混乱、蓝色区的刻板,还应该判断孩子需要提升什么能力,学习什么技能,才能在下次更好地应对。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把多的注意力放到培养能力上,而不是专注于消除有问题的行为。这样,孩子才能学会如何依靠自己重回绿色区。


比如,4岁的杰克总是和同学发生冲突,他会在踢球的时候做出攻击行为。他的妈妈是怎么做的呢?

如果杰克妈妈从消除不良行为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她会用奖励或惩罚来避免杰克做出如此冲动和敌对的行为。这是父母和老师们经常采用的方法:用纯粹的行为方法来消灭不良行为,比如奖励小贴画或者其他胡萝卜加大棒的奖惩方法。

然而,杰克妈妈选择了从开放式大脑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她认识到杰克的行为正好指出了他缺乏的技能:他不擅长分享和等待,所以,这位妈妈让杰克参与计划活动;在角色扮演游戏中让他等待轮到他扮老师;让杰克编关于分享和轮流玩娃娃的故事。


这就是运用开放式大脑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复原力。具体怎么做呢?


第一,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让孩子感受到被爱、被保护。这样不仅会让他们变得更快乐、更满足,也能让他们在情绪、人际关系和学业上更成功。这种亲密的照顾会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孩子会感受到安全、被关注、被安全和可靠。


其次,如果你经常陪伴孩子,就会对他们有深入的了解。你会及时感知到孩子偏离绿色区的信号,包括情绪的信号和身体的信号,从而知道他们需要你帮助他们返回绿色区。


第二,培养第七感。


告诉孩子如何改变他们的视角,使他们不会成为情绪和情境的“受害者”。“第七感”是丹尼尔自创的概念,它是指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的感知和理解。


第七感是感知和理解内在心理的方式,它包括三个方面:洞察、共情和整合。


洞察聚焦于理解自己的心理,它是自我觉知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共情指的是理解他人的心理,由此我们能透过他人的眼睛去看、去感知他们的情绪,继而和他们产生共鸣。整合是将不同的部分连接起来,使它们能一起发挥作用,无论大脑脑区还是人际关系。


怎么培养第七感呢?正念练习,正念意味着心在当下,活在此刻,心神不乱。可以帮助我们监控并改变我们的内在体验。正念我们在其他书中说过很多次了,在这里就不详细说了。


3、洞察力


洞察自己,了解自己,建立自信。洞察力就是看透自己、理解自己的能力。我们运用这种能力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环境。


我们会产生很多负面情绪是因为无法看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当我们真正了解自己的时候,那么在面对情绪和不利环境时,我们不再无助。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内心发生了什么,做出有意识的、目的明确的决定,而不是盲目跟随无意识的、具有破坏性的冲动。


洞察力的关键在于发展和利用暂停的功能,比如,你的情绪很不好,这个时候有洞察力的人能够发现这种情况,可以克制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因为这件事让我很生气,我就立刻做出大发脾气的反应。


比如,叫爱丽丝的小女孩。有一天父母跟他说,要搬家到新城市。爱丽丝非常不愿意离开现在的家和朋友,所以当父母告诉她这个消息时,她大哭起来。这时,父母听她诉说,让她哭泣。

记住,洞察的目的不是消除情绪。情绪是有益的,它们很重要,是对刺激的健康反应。所以,不要回避情绪。我们的重点是感受情绪,培养洞察力,由此做出更好、更明智的决定。

当爱丽丝有时间吸收并消化这条消息时,她暂停下来,决定做她非常喜欢做的事情——讲故事。她写了以下的文字,并在爸爸的帮助下制作了相关的视频:

大脑很重要。它装着很多情感,比如悲伤、生气、快乐、嬉笑。我觉得情绪像一串灯泡。我高兴的时候,灯就亮了。但如果有太多的灯泡同时亮起来,我就会困惑,会害怕。现在我就有这样的感觉,因为我要搬家了。搬家让我难过、害怕,但也有一点点儿兴奋。如果你也感觉好像太多灯泡同时亮了,那你就静静地坐着,深呼吸。这会让你感觉更好。


这就是洞察力掌控情绪和对环境的反应。那么我们如何提升洞察力呢?作者提出了两点建议:


第一,重新定义困境。


我们想重新定义他们正在经历的痛苦,让他们能够理解挣扎并不总是坏事。培养孩子成长型思维。成长型思维使我们能够洞察应该如何兴致勃勃、坚韧不拔地应对挑战,使孩子在面对挑战时能坚持不懈。


比如,一个小女孩很喜欢当冰球队的守门员,但她不愿意在正常的团队训练之外进行额外的练习。身为父母应该怎么帮助孩子,认清形势,让她自己做出更有见识的决定呢?

女儿:克丽丝总能当守门员,而我总当不了。

爸爸:这让人失望,不是吗?

女儿:是啊。我知道她很棒,但那是因为训练之后教练给她开小灶。

爸爸:你愿意训练后也留下来,让教练再指导指导你吗?她之前就提过这事。

女儿:但是训练已经一个半小时了,穿着冰鞋的时间太长了。

爸爸:我知道。或许应该这样想这件事。我们以前谈到过牺牲。

女儿:我知道,爸爸,你说过无数次了,要想出类拔萃,就要有所牺牲。

爸爸:不,那不是我要说的。我要说的是,你会有所牺牲,但好在你可以选择牺牲什么。

女儿:啊?

爸爸:训练后留下来,练习倒滑和防守技术是一种牺牲。如果你决定不投入额外的时间,这也是一种牺牲,牺牲你获得改进和比赛时当守门员的可能性。

女儿:我想一想。

爸爸:你该好好想一想。我知道两种选择都有不好的地方。但这也很棒,你可以选择你更想要的生活。你可以选择牺牲休息,付出额外的努力,有更多机会当守门员;你也可以选择早一点离开冰场,这就意味着你宁可当守门员的机会减小。这完全取决于你。


你看到这位父亲怎么给女儿重新定义困境了吗?他帮助女儿跨出自己的情境,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从这个角度她可以更充分地认识自己的选择。这位父亲没有让女儿逃避做决定,也没有消除这个困境造成的不安。


他只是帮助她认识到自己的能动性,认识到她不是没有任何发言权的受困者。这是在帮助她培养洞察力。


第二,避免”红火山“喷发。


无论孩子还是成年人,当对某事感到气愤、烦恼时,神经系统的唤起程度就会增加。我们的身体会发生改变: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肌肉紧绷,体温升高。我们可以把对令人气恼的刺激的情绪反应看作是一条钟形曲线,告诉孩子它是“红火山”。


也就是说,你要教会孩子在情绪爆发前暂停,想一想有没有什么不同的反应方式,比如找别人帮忙或者将自己的感受告诉他人。


4、共情力


什么是共情力?就是能够深入走进当事人的内心世界,能够主动用当事人的眼光、态度来看待这个世界,但同时又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还是自己。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要能走进他人的世界,也要能从他人的世界里走出来。


共情能力的发展和大脑的两个部分有关:一个是杏仁核,也叫情绪脑,这是脑部边缘系统的一部分,能够产生各种情感并储存记忆。在漫长的时间里,动物大脑的神经回路主要由杏仁核控制,这也包括了人类婴儿出生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大约一亿年前,哺乳动物的大脑进化产生了新皮层,也叫思维脑,这个脑部区域主要负责让我们产生反思自己感受的能力,然后依据这样的反思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情绪脑和思维脑相互合作,让我们既能保有情绪,又能体验情绪,并且发展出一些愉悦、关爱、利他等积极的情绪反应。共情能力就是情绪脑和思维脑两者相互配合的结果。


假如我们的大脑只是由杏仁核主导会怎么样呢?在某些低等动物的例子中,我们看到,当它们饥饿的时候,它们甚至会把自己刚出生的宝宝给吃掉。低等动物没有新皮层(也就是思维脑),所以它们无法控制自己的生物本能,也无法反思自己的情绪。


从心理学角度看,有两类心理疾病的患者,共情能力天生比较弱,他们分别是自闭症患者和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自闭症患者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外部世界没有兴趣,而反社会人格对他人则非常冷血、残酷。事实上,这都和他们的大脑功能发育不足以及病变有关。


那么我们怎么提高自己的共情力呢?


第一,激活共情雷达。


激活孩子大脑中的社会参与系统,使他们能够透过共情和关心他人的眼睛来看待事情。这种方法称为“激活共情雷达”。让孩子的共情雷达更敏感的最好方法是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受害者或其他局外人需要帮助和支持的情境上。


比如,某个孩子被欺负。你可以假设一个情境或者运用你孩子知道的某个校园霸凌事件。大多数孩子都很容易对受害者产生同情。

这时,你用一个简单的问题就可以达到引导的目的:“你认为他为什么总被欺负?”你可以引导孩子讨论在受到威胁或欺凌时,最好的回应是什么。这同样适用于孩子被嘲笑、冷落或排挤等类似情况。引导孩子思考处于某个立场时的感受,能帮助他更好地使用共情雷达。


第二,丰富共情语言。


就是教给孩子表达关心的语言。比如孩子把笔弄丢了,这个时候你不要说:“你总是弄丢蜡笔”。而是换一个角度从“我”说起。你可以说:“你没有把笔放回去,这让我很生气”。再比如,道歉的时候,用对不起表达等等。


第三,扩大关心圈。增加对超出直接接触范围的人的关心,也就是让孩子更多地关注到亲密关系之外的人。作者说,志愿者的工作可以扩大孩子的关心圈。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高清思维导图




往期推荐

《高效学习》—读书笔记导图分享

《减压脑科学》—读书笔记导图分享

《孩子,愿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读书笔记导图分享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读书笔记导图分享

《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读书笔记导图分享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楠悦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